文章关键词:
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发挥林下资源丰富的优势,利用林果间空隙地养殖鸡、鸭、鹅,形成了林果间青草、树叶、虫子当饲料,鸡、鸭、鹅为林地除草和供肥的食物链,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双向利好,不仅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,还净化了农村环境,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。
据统计,该镇拥有果树、观赏苗木、绿化林地5000亩,发展林地养鸡、鸭、鹅30万只,涌现出了20多名林间经济带头人,使1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,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0000元。
在新湾村飞华家庭农场,一片片桃林下面,散养的草鸡正悠闲地在花海间草地上啄食。“我在桃树林下散养500只草鸡,不用喂饲料,绿色环保,不愁销售,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两万多元。”飞华家庭农场主董洪飞兴奋地说。
桃花盛开,春意盎然。在飞华家庭农场桃花林间一群草鸡叫着追逐采食草芽……飞华家庭农场的员工董辉正忙着给桃树浇水,指着一大群正吃草的鸡、鸭、鹅向笔者介绍:“草吃的可快了,连草梗子都能吃光!”
春天到了,桃树林下的杂草开始生长,以前每天请人锄草的工钱都不少,而且锄过的地过十来天草就又长了出来,还得请人锄草,增加成本。现在林下养鸡、鸭、鹅,家禽吃草,粪肥田,一举两得。另外,每天都收的蛋,卖给附近的农家乐,又是一笔不少的收益。
两年前,没有技术的董洪飞发现,外出打工不但挣不到多少钱,反而没法照顾家庭。可是在村里打点零工,只能赚点油盐酱醋钱小孩在上小学,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去年,他建起家庭农场,种植300亩桃树,在桃树下养草鸡。上有桃树,下有草鸡,一举两得,双双获利。
浦南镇坚持“一村一策”“一户一策”的原则,巧打绿色牌,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林下经济,目前,已发展形成桃树+鸡、葡萄树+鸡、杨树+鸭、鹅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。同时,通过党员示范户+家庭农场+贫困户、种养大户+合作社+贫困户等形式,增强群众抗市场风险能力。
成群结队的小鸭子游戏在小河边,一会儿翅膀扑打着跃出水面,在林丛中啄食着什么,一会儿又钻入水下,搞得一身污泥。江浦村的王思伟,又在自己承包的河边林地赶下一群麻鸭,成群的麻鸭欢快地穿梭在河边林地,吃草、啄虫,当起了林木“保姆”。
“发现没,这片林木旁的杂草很快就没了。”“看,还跳起来吃虫子了。”河边的王思伟像小孩子般兴奋。
“我在20亩速生杨林下的空间,养殖肉鸭5000只,每年养殖收益可达近10万元。”王思伟自2018年靠林下养鸭致了富。看到了养鸭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,村里积极协调土地,支持村民依靠养殖致富。
“保证农户收益,让群众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。”王思伟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实践中,他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五统一”的惠农政策。“五统一”即:统一供鸭苗、统一供饲料、统一防疫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销售。这样,就有效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,确保了养殖户只赚不赔。
“种上十亩杨,等于开个小银行。”林地鸭使该镇林地的效益更高了。在王思伟的带领下,该镇陆续有20余户农户养鸭致富。
4月21日,在新沭河林地里,汪新种养合作社养殖的四季鹅有的在觅食,有的在嬉戏,欢愉的叫声此起彼伏,林下出现《咏鹅》的诗情画面。
王兵是汪新村人,先后到北京、深圳等地打拼多年,转身变成城里人,按时上班下班,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。虽然在城里的日子过得蛮好,但王兵心里总有点不踏实:乡下空巢的父母怎么办?自己一家3口的将来如何发展?深思之后,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。
“老家水源充足,水塘多,林地广,都是养鹅得天独厚的条件。”王兵打起林下养鹅的主意,去年他养的第一批鹅2000只,全部出售后收入5万多元。这让他信心倍增。
“林下养鹅,通风、透光、氧气足,有利鹅的生长,减少不良天气对群鹅的不利影响,林中的落叶及各种虫类还能当鹅的饲料。另外,鹅拉的粪便成了树的肥料。”说起林下养殖,王兵头头是道,“今年目标是养鹅10000只,以后逐年增加养殖数量。”
一人富了不算富,大家抱团发展才能奔向小康路。王兵返乡林下养殖成功后,一些村民纷纷上门要求入股合作,他爽快答应,并成立了养鹅专业合作社,他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合作社的“掌门人”,目前有社员11户。前不久,他的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,采取“合作社+”的方式,吸收社会人士、返乡农民工、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。目前,合作社已发展林下基地500亩、养鱼水面200亩,年产值100多万元,逐步向种植、养殖、休闲观光、垂钓于一体的林业生态服务业发展。(万民)